什么是气溶胶和气溶胶传播
什么是气溶胶和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颗粒物质则被称作悬浮粒子,其粒径大小多在0.01-10微米之间。”
我们翻看气溶胶的定义,其实就知道了,气溶胶是非常微小的液滴或固体颗粒,可以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当微粒中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物物质的称为生物气溶胶,当其中含有微生物的称为微生物气溶胶。
较小的气溶胶可能会在气流中停留很长时间,从而传播相当长的距离。因此气溶胶传播可能跨越很远的距离,并且不一定要求感染者和易感人群同时在一个地方呆过。某些病原体(例如天花,SARS,流感,诺如病毒),在特定情况下(例如,在抢救病人时进行气管内插管期间)产生的小颗粒气溶胶向患者附近区域的人近距离传播,形成特定场合下的气溶胶传播。
但是,气溶胶传播只有在特定的、病毒浓度很高的环境下才会发生。首先,气溶胶会被流动的空气不断稀释,空气中含有病毒的气溶胶的浓度越低,那么感染的概率也就越低。当年关于SARS的研究发现,在病房中,如果窗户紧闭,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就会增加,在这种环境下,医护人员就相对容易感染SARS冠状病毒。与之相反,如果打开窗户自然通风,病房中的空气流动和空气交换率很高,可以大大降低空气中的病毒(气溶胶)的浓度,也降低了医护人员感染病毒的可能。
正因为这样,我们除了洗手和戴口罩,还需要勤开窗通风。勤开窗通风,特别是在公众场所,例如办公室,医疗机构等,可以降低可能存在空气中的病毒(气溶胶)浓度,降低通过空气吸入,造成感染的风险。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以下事实,在特殊场合,例如抢救病人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时,近距离可以产生含有病毒浓度很高的气溶胶,发生气溶胶传播的概率就很高;反之,如果是在普通室内场所,并且能够保持开窗通风,发生气溶胶传播的概率就会低得多得多;到了户外开放的空间,气溶胶的浓度立即被空气所稀释了,就几乎不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各位是不是也是近距离给病人做治疗呢?如果不是,那么只要尽可能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保持开窗通风,通过气溶胶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就一定非常非常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