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认识它!打败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部分内容,内容囊括此次疫情特点及治疗参考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
二、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三、临床表现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 过14天。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 泻等症状。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 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 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1周 后恢复。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 相对较轻,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治 疗
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
(1)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多人收 治在同一病室。
(2)危重型病例应尽早收入ICU治疗。
二、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 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2)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RP、生化指标(肝酶、心肌 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必要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复查胸部影 像学。
(3)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 管、面罩给氧,必要时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4)抗病毒治疗:可试用a一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500万 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200 mg/50 mg,每粒)每次2粒,每日二次。
(5)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 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加强细菌学监测,有继发细菌感染证据时 及时应用抗菌药物。
三、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
(1) 治疗原则: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 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2) 呼吸支持:无创机械通气2小时,病情无改善,或患者不能 耐受无创通气、气道分泌物增多、剧烈咳嗽,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应及时过渡到有创机械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呼吸 机相关肺损伤。
必要时釆取俯卧位通气、肺复张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
(3) 循环支持: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 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4 )其他治疗措施
可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内 (3~5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 2mg/kg。d;可静脉给予血必净lOOmL/日,每日2次治疗;可使 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有条件情况下可考虑恢复期血浆治疗。
患者常存在焦虑恐惧情绪,应加强心理疏导。
中医治疗
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 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1. 医学观察期
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
推荐中成药:点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
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 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2. 临床治疗期
(1)初期:寒湿郁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胱 痞,或呕恶,便濾。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
推荐处方: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香10g、草果6g、生 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郎10g
(2) 中期:疫毒闭肺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 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 滑数。
推荐处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萎30g、生大黄6g(后下)、 生炙麻黄各6g、草芽子10g、桃仁10g、草果6g、槟郎10g、苍术10g
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
(3) 重症期:内闭外脱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 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处方:人参15g、黑顺片10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苏合 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4) 恢复期: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濾不 爽,舌淡胖,苔白腻。
推荐处方:法半夏9g、陈皮10g、党参15g、炙黄黄30g、茯苓 15g、着香10g、砂仁6g
阅读